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7章 袁崇焕守宁远毛文龙安州之战赵率教守锦州(第1页)

袁崇焕守宁远

袁崇焕,字自如,广西梧州府藤县人,于万历己未年(公元1619年)考中进士。天启六年丙寅(公元1626年),他担任巡抚辽东,驻守宁远。正月初四,突然传来后金军队大举入境的消息。初十之后,敌军昼夜兼程,以急行军的方式迅抵达宁远。当时敌军士马疲惫不堪,害怕袁崇焕的军队出城迎战,于是都在马佛寺坐下休息。袁崇焕与总兵满桂、赵率教、左辅等人,决定关闭城门,坚守不出。不久,敌军包围了宁远城,骑兵大约有两万,他们使用铁皮包裹的车辆撞击城墙,声音轰然作响。时间久了,城墙被撞击得摇晃破碎。敌军还使用一种类似云梯且比城墙还要高的器械撞击城墙,顶端用木板遮蔽,士兵藏在下面,挖掘城墙根基,试图使城墙倒塌。同时利用长梯放置石头沿城墙边缘砸向城下,导致守城士兵伤亡惨重。经过长时间的攻城,城墙根基都被挖成了凹槽,敌军躲在深处挖掘城墙,守城士兵用石头还击,又鞭长莫及。眼看城池即将被攻破,全城百姓都非常恐惧,纷纷抱怨:“袁大人为了自己一个人,害了我们全城百姓。”

此时,有一位通判是浙江人,很有智谋。他急忙制造火药,但没有装入炮中,而是均匀地撒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,卷起来,号称“万人敌”。火药刚刚制成,这位通判准备试验效果,不料火星飞溅到他的胡须上,瞬间引火烧身,当场死亡。这种“万人敌”一旦沾上一点火星,就会引剧烈爆炸,其威力如此之大。守城士兵用这种“万人敌”扔向城下敌军。敌军正在攻城,突然看见满地都是被褥,非常高兴,纷纷冲出来抢夺。守城士兵见状,立即用火箭、硝黄等易燃物扔向被褥,火势迅蔓延,越扑越大,所到之处,无不烧焦,共烧死敌军数千人。敌军进攻受挫,只好解除对宁远的包围。敌军质问李永芳:“你说这座城很容易攻破,为何如此难以攻克?”随后撤军。敌军深入宁远附近共待了二十天。

全城百姓感激涕零,集体向袁崇焕、满桂等人叩谢救命之恩。二月,辽东经略高第上报捷报,袁崇焕被升为佥都御史,满桂、赵率教、左辅等人也各有晋升赏赐。

顺治十五年戊戌(1658年)八月十二日,我的先父说,他当年在滁州遇到一位贩卖花椒的客商,客商自称住在宁远城,曾在鼓楼前开店,亲身经历过那次围城,所以对这些事情非常清楚。这些都是其他书中未曾详述的内容。

敌军撤退后,便在沈阳练兵,准备再次进攻宁远。第二年六月,敌军再次攻打宁远。满桂等人奋力抵抗,最终将敌军击退。

《颂天胪笔》一书曾记载:“天启丙寅年(公元1626年)正月,后金数万人渡过辽河,其中最为勇猛无敌的是身穿两层铁甲、被称为“铁头子”的士卒。三坌到宁远共有四百多里路程,沿途六七个城池的明军士卒和马匹已全部撤入宁远城内。正月二十三日,敌军在城下排列阵营,次日开始进攻东门,他们推着坚固的攻城车撞击城墙,车体用数寸厚的木板覆盖,外面蒙上生牛皮,健壮士兵藏在车下,用锤子和凿子破坏十多里长的城墙,守城士兵的箭矢和石头都无法阻挡,敌军后方还簇拥着铁骑,李永芳严厉督战。宁远城内架设了十一门西洋大炮,从城墙上持续射炮弹,每一炮击中敌军,都能造成方圆数里内的人员伤亡。但是炮弹无法直接打击到城墙下的敌军,于是守城士兵将草秸捆扎起来,涂上油脂和硫磺,点燃后投向敌军。攻城车密集排列,无法展开,许多敌军被烧死。有十几名穿着华丽服饰的敌军将领被击毙,他们就是所谓的固山、牛录等显贵将领。敌军于是撤退。守城士兵派出五十名敢死队员用绳索沿城而下,收集了十几万枝箭矢,现城墙上大大小小的洞有七十多个,同时,硝石硫磺库的储备也已经耗尽。当时的情形真是危险至极啊!”

毛文龙安州之战

毛文龙驻扎皮岛时,一边与朝鲜保持联络,一边积极招抚辽东地区的百姓,并时常派遣流动军队在海上活动,以牵制后金军队,使其无法深入山海关一带。天启四年(公元1624年)七月初二,后金军派人与毛文龙商议和谈。李永芳送来一封手书,表示毛文龙在辽东未遭屠杀的家族成员将得到优待,试图诱使毛文龙背叛明朝,并承诺共同瓜分明朝土地等。毛文龙派官员将敌军使者及李永芳手书一并呈报给朝廷。朝廷对毛文龙加封为左都督,赏赐大红蟒袍一件和五十两银子。参将陈继善、汪崇孝,游击将军陈希顺、李钺、时可达、王辅、朱家能、毛承禄、程尤,都司佥书许武、元顶选、李镳、张举等人,均被批准实授相应官职。参谋葛应贞、王命卿被加封为都司。佥书解俘官、周世登、苏万良被实授为守备。朝廷每年运米二十万石供给毛文龙部。

到了天启七年(公元1627年)四月,后金军三万人进攻朝鲜郭山,杀死朝鲜军队六万人,烧毁粮食一百万石。李永芳、贺世贤、麻城塔等人又攻打朝廷乂州,毛文龙派遣参将毛承禄、陈继盛等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前往救援,派张晓率一万人设伏,自己统率八千兵马作为后援,在安州与敌军交战。敌军战况不利,被迫撤退八里之远,毛文龙与曲承恩合力斩杀敌军七名将领并围困敌军,敌军被迫向北撤退。毛文龙进入安州等地安抚百姓,回到岛上后奏报了此次胜利的消息。

赵率教守锦州

天启七年(公元1627年)五月十一日清晨辰时,后金军十多万部队抵达锦州城外,四面分布扎营,并分兵两路,轮流交替对锦州西北两面起猛烈进攻。总督赵率教与总兵左辅、副总兵朱梅一道竭力督促各营将领共同进行抵抗,炮火、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,从早晨辰时一直持续到傍晚戌时,双方死伤惨重。期间一颗流星犹如大斗从天而降,坠地时声势惊人,宛如天崩地裂,使得所有人整夜惊恐不安。

直到五鼓时分,敌军终于撤兵,锦州之围得以解除。随后敌军向东行进至小凌河扎营,并留下精兵断后。在这场战役中,双方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激战,明军取得三次重大胜利,期间连续二十五天小规模战斗不断,每日都有交锋。可惜的事,后来赵率教在遵化之战中不幸战败身亡。

译者注:1。原文中的“垣墉”,指城墙的基础结构,包括城墙主体(垣)和两侧的墙垛(墉)等。

2。袁崇焕、毛文龙和赵率教等明朝将领在辽东战场上的表现,对于明朝在与后金的较量中维持一定的军事平衡,延缓后金南下的步伐具有重要作用。然而,由于明朝内部政治腐败、党争不断、财政拮据等多种因素,这些将领的努力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辽东战局的整体走向。从现代视角审视,这些战役对于研究明朝末年边疆防御策略、军事科技的应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诸多方面,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。

袁崇焕守宁远

袁崇焕,字自如,广西梧州府藤县人,于万历己未年(公元1619年)考中进士。天启六年丙寅(公元1626年),他担任巡抚辽东,驻守宁远。正月初四,突然传来后金军队大举入境的消息。初十之后,敌军昼夜兼程,以急行军的方式迅抵达宁远。当时敌军士马疲惫不堪,害怕袁崇焕的军队出城迎战,于是都在马佛寺坐下休息。袁崇焕与总兵满桂、赵率教、左辅等人,决定关闭城门,坚守不出。不久,敌军包围了宁远城,骑兵大约有两万,他们使用铁皮包裹的车辆撞击城墙,声音轰然作响。时间久了,城墙被撞击得摇晃破碎。敌军还使用一种类似云梯且比城墙还要高的器械撞击城墙,顶端用木板遮蔽,士兵藏在下面,挖掘城墙根基,试图使城墙倒塌。同时利用长梯放置石头沿城墙边缘砸向城下,导致守城士兵伤亡惨重。经过长时间的攻城,城墙根基都被挖成了凹槽,敌军躲在深处挖掘城墙,守城士兵用石头还击,又鞭长莫及。眼看城池即将被攻破,全城百姓都非常恐惧,纷纷抱怨:“袁大人为了自己一个人,害了我们全城百姓。”

此时,有一位通判是浙江人,很有智谋。他急忙制造火药,但没有装入炮中,而是均匀地撒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,卷起来,号称“万人敌”。火药刚刚制成,这位通判准备试验效果,不料火星飞溅到他的胡须上,瞬间引火烧身,当场死亡。这种“万人敌”一旦沾上一点火星,就会引剧烈爆炸,其威力如此之大。守城士兵用这种“万人敌”扔向城下敌军。敌军正在攻城,突然看见满地都是被褥,非常高兴,纷纷冲出来抢夺。守城士兵见状,立即用火箭、硝黄等易燃物扔向被褥,火势迅蔓延,越扑越大,所到之处,无不烧焦,共烧死敌军数千人。敌军进攻受挫,只好解除对宁远的包围。敌军质问李永芳:“你说这座城很容易攻破,为何如此难以攻克?”随后撤军。敌军深入宁远附近共待了二十天。

全城百姓感激涕零,集体向袁崇焕、满桂等人叩谢救命之恩。二月,辽东经略高第上报捷报,袁崇焕被升为佥都御史,满桂、赵率教、左辅等人也各有晋升赏赐。

顺治十五年戊戌(1658年)八月十二日,我的先父说,他当年在滁州遇到一位贩卖花椒的客商,客商自称住在宁远城,曾在鼓楼前开店,亲身经历过那次围城,所以对这些事情非常清楚。这些都是其他书中未曾详述的内容。

敌军撤退后,便在沈阳练兵,准备再次进攻宁远。第二年六月,敌军再次攻打宁远。满桂等人奋力抵抗,最终将敌军击退。

《颂天胪笔》一书曾记载:“天启丙寅年(公元1626年)正月,后金数万人渡过辽河,其中最为勇猛无敌的是身穿两层铁甲、被称为“铁头子”的士卒。三坌到宁远共有四百多里路程,沿途六七个城池的明军士卒和马匹已全部撤入宁远城内。正月二十三日,敌军在城下排列阵营,次日开始进攻东门,他们推着坚固的攻城车撞击城墙,车体用数寸厚的木板覆盖,外面蒙上生牛皮,健壮士兵藏在车下,用锤子和凿子破坏十多里长的城墙,守城士兵的箭矢和石头都无法阻挡,敌军后方还簇拥着铁骑,李永芳严厉督战。宁远城内架设了十一门西洋大炮,从城墙上持续射炮弹,每一炮击中敌军,都能造成方圆数里内的人员伤亡。但是炮弹无法直接打击到城墙下的敌军,于是守城士兵将草秸捆扎起来,涂上油脂和硫磺,点燃后投向敌军。攻城车密集排列,无法展开,许多敌军被烧死。有十几名穿着华丽服饰的敌军将领被击毙,他们就是所谓的固山、牛录等显贵将领。敌军于是撤退。守城士兵派出五十名敢死队员用绳索沿城而下,收集了十几万枝箭矢,现城墙上大大小小的洞有七十多个,同时,硝石硫磺库的储备也已经耗尽。当时的情形真是危险至极啊!”

毛文龙安州之战

毛文龙驻扎皮岛时,一边与朝鲜保持联络,一边积极招抚辽东地区的百姓,并时常派遣流动军队在海上活动,以牵制后金军队,使其无法深入山海关一带。天启四年(公元1624年)七月初二,后金军派人与毛文龙商议和谈。李永芳送来一封手书,表示毛文龙在辽东未遭屠杀的家族成员将得到优待,试图诱使毛文龙背叛明朝,并承诺共同瓜分明朝土地等。毛文龙派官员将敌军使者及李永芳手书一并呈报给朝廷。朝廷对毛文龙加封为左都督,赏赐大红蟒袍一件和五十两银子。参将陈继善、汪崇孝,游击将军陈希顺、李钺、时可达、王辅、朱家能、毛承禄、程尤,都司佥书许武、元顶选、李镳、张举等人,均被批准实授相应官职。参谋葛应贞、王命卿被加封为都司。佥书解俘官、周世登、苏万良被实授为守备。朝廷每年运米二十万石供给毛文龙部。

到了天启七年(公元1627年)四月,后金军三万人进攻朝鲜郭山,杀死朝鲜军队六万人,烧毁粮食一百万石。李永芳、贺世贤、麻城塔等人又攻打朝廷乂州,毛文龙派遣参将毛承禄、陈继盛等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前往救援,派张晓率一万人设伏,自己统率八千兵马作为后援,在安州与敌军交战。敌军战况不利,被迫撤退八里之远,毛文龙与曲承恩合力斩杀敌军七名将领并围困敌军,敌军被迫向北撤退。毛文龙进入安州等地安抚百姓,回到岛上后奏报了此次胜利的消息。

赵率教守锦州

天启七年(公元1627年)五月十一日清晨辰时,后金军十多万部队抵达锦州城外,四面分布扎营,并分兵两路,轮流交替对锦州西北两面起猛烈进攻。总督赵率教与总兵左辅、副总兵朱梅一道竭力督促各营将领共同进行抵抗,炮火、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,从早晨辰时一直持续到傍晚戌时,双方死伤惨重。期间一颗流星犹如大斗从天而降,坠地时声势惊人,宛如天崩地裂,使得所有人整夜惊恐不安。

直到五鼓时分,敌军终于撤兵,锦州之围得以解除。随后敌军向东行进至小凌河扎营,并留下精兵断后。在这场战役中,双方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激战,明军取得三次重大胜利,期间连续二十五天小规模战斗不断,每日都有交锋。可惜的事,后来赵率教在遵化之战中不幸战败身亡。

译者注:1。原文中的“垣墉”,指城墙的基础结构,包括城墙主体(垣)和两侧的墙垛(墉)等。

2。袁崇焕、毛文龙和赵率教等明朝将领在辽东战场上的表现,对于明朝在与后金的较量中维持一定的军事平衡,延缓后金南下的步伐具有重要作用。然而,由于明朝内部政治腐败、党争不断、财政拮据等多种因素,这些将领的努力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辽东战局的整体走向。从现代视角审视,这些战役对于研究明朝末年边疆防御策略、军事科技的应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诸多方面,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。

www.qbzww.com 全本免费小说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