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01章 格物(第1页)

说“身之主为心,心之灵明为知,知之动为意,意之所着为物。”

身之主为心身由心主宰,因为‘心即理’也。心常处定中,如如不动,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。心是静止不动的,若动,就会变为欲。只要遵循理,即使酬酢万变也未曾动。

心之灵明是知这里的‘知’指的是‘良知’,孟子曰“不虑而知,是良知”,不用思考就能知道,所以多么灵明啊!

佛说心‘能善分别诸法相’,人生来就具有‘觉知’。心自然能知,知善知恶是良知,这个良知能分辨是非善恶,所以才说‘心之灵明是知’。

古人所谓的“不虑而知”,“恒易以知险”,就是说良知不用思考,就能知道别人对我是否有险恶的用心。

君子修学是为了自己,不会去忧虑被别人欺骗,只担心自己是否做到,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。

由于不欺骗自己的良知,则良知无所伪而诚,诚则明矣。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,明则诚矣。明、诚相生,是故良知常觉、常照。

常觉、常照则如明镜之悬,而物来则自能照出其美丑,任何事物在‘良知’面前都不能隐藏其美丑。

为什么呢?因为良知没有欺骗而‘诚’,也就不能宽待别人的欺骗,若有别人欺骗我就能立刻觉察到。

良知自信而光明,也就不能容忍‘不诚’,如果有‘不诚’存在就能觉察。

这就是上面说的“不虑而知,恒易以知险”;“不学而能,恒简以知阻”,不用学习就能知道别人对我是否有险恶的用心;不用学习就能知道阻碍在哪里。

这也就是子思《中庸》里讲的“至诚如神,可以前知”。

至诚的妙用即为“神”,至诚就能无所不知,所以说“至诚可以前知”。

又说“天道至诚不息,不息则久,久则征,征则悠远,悠则博厚,博厚则高明”。至诚就能高明,高明就是‘神’的妙用。

“不明乎善,不诚乎身矣!”“明则诚,诚则明!”明、诚相生,故至诚能明,能明则万事万物无所不知,犹如神明!

《大学》中说“诚其意”,‘诚’的是‘意’,所以谈论‘诚’时,其实也是在说‘意’,所以才有了后面的‘知之动是意’。

知之动是意比如,当我们玩王者荣耀到深夜时,良知自然出休息的念头。这是不虑而知,不用思考良知自然出的念头,‘休息的念头’即是良知出的‘意’。

但是要注意,意有善恶之分,所以王阳明说‘有善有恶意之动’,前面说到心本来是如如不动的,一旦有了私欲才会动,这个时候就会出恶念。

这个时候需要靠良知来分辨善恶,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睡觉就是‘善’,这就是‘致良知’。但有的人私欲重,沉迷于游戏,于是违背良知的指引,继续玩王者荣耀就是‘恶’了。

有的人打坐修行,想让所有的‘意’,也就是所有的‘念头’都消失。

王阳明告诉我们“念如何可息,只是要正”,就是说念头是遇事后随感而,怎么能让念头熄灭呢?如此人不就变成榆木疙瘩,行尸走肉了吗?所以只要正念头就行,也就是去掉恶念,护住正念,就是‘意诚而后心正’,也就是佛家所讲的‘善护念’。

意之所着为物‘意’和‘物’是一起的,‘物’是‘意’的载体,没有‘物’就没有‘意’,这也说明心物一体。这里的物并不单指眼睛可见的事物,心中所想的事物也能生出意念,所以才有“一念动处即是行了”。

前面讲‘知’的时候谈到了‘诚’,‘诚’跟‘良知’是一起的,没有‘诚’就无法致良知。所以《大学》中说“欲诚其意,先致其知”,“知致而后意诚”。

然后《大学》中接着说“欲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”。只有格物才能致知,‘格物致知’就是‘致良知’。

既然‘意’就是‘物’,那么‘格物’也就是‘格意’,王阳明说“格者,正也,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”。

由此就明白了,格物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,以归于正。格物而后致知、意诚、心正。

所以格物是修行的基础,有点类似佛家的观心,觉知心中的欲念,觉即止,也是去除心中的恶念。

《中庸》说“不诚无物”,《大学》中说“诚其意”,‘诚’的是‘意’,所以谈‘诚’时,其实是在说‘意’,“不诚无物”也就是‘意不诚,则无物’。无不是在说明‘意之所着为物’。

其实这四句“身之主为心,心之灵明为知,知之动为意,意之所着为物”,对应的就是《大学》中的“修身、正心、诚意、致知、格物”。

把这四句串联起来,讲的都是一个东西,因为“格物而后致知,致知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”。

这四句同时也对应着王阳明的四句教“无善无恶心之体、有善有恶意之动、至善至恶是良知、为善去恶是格物”

“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
钱德洪说“你认为这几句话怎样?”

www.qbzww.com 全本免费小说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