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七章 虱子(第1页)

17、现在的中、青年人,可能不知道虱子为何物种。虱子是人体体外寄生虫,分头虱、体虱和阴虱3种。这里不赘述寄生虫学,有兴趣的朋友可上百度查看。虱子几乎伴随了我们每个未成年时期,甚至从未满月的婴儿就开始有虱子,婴儿的烦燥啼哭有时就与虱子有关。在农村,没听说哪家没有虱子,也没听说过哪个人不长虱子。是人就得长虱子,不长虱子肯定是没有人味,这是当时公认的口头禅。

虱子布满整个衣服,但以衣缝、皱褶处隐藏的最多。不分昼夜,只要穿着衣服它就会吸噬您的血液,非常刺痒。特别在人体静态时,吸噬的尤为利害。比如您坐着开会、听课、吃饭、休息等,虱子就来劲儿了。多处刺痒,必须挠完这挠那,非常不雅。如果不挠,那就只好挺住,让其随便叮咬刺痒。没有办法呀,有时裤兜子刺痒,能伸进手去挠吗,恰巧跟前又坐着女生。虱子繁殖极快,少说一个人养活着几十个虱子,多说上百不止。

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在海城市给学生作报告时说:“伸进裤兜子就能摸出几个虱子。”可见那时的解放军生长虱子也是普遍现象。

体虱不分男女,但头虱多是女人的专利。因为女人留长。头虱体形小,但生出的虮子很多,几乎没有办法抓,因此就产生了一种专用物件叫“篦子”,像木梳,但齿特别密,可以刮掉头虱和虮子,但从来不会刮干净的。男人一般不生头虱,因为都是光头,俗话说:“秃头虱子明摆着”,藏不住虱子。那时候,没听说谁得阴虱,现在不难现,国家已将其列入性病范畴。

由于虱子无人不有,所以,抓虱子就是每个人的天然工作。会抓的自己抓,婴幼儿的由母亲抓,每天晚上的油灯下,就是抓虱大战的主战场。油灯昏暗,但人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。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,更不知手机为何物,视力都极佳。说来也奇怪,不管你怎么细心的抓,虱子是永远抓不败的。所以,自古就流传着“抓不净的虱子,拿不净的贼”的俗话。

人们开始想到用药物杀虫,当时的药物只有六六六粉,虱子没杀光,毒性却挺大。人们又采用冷冻的办法,冬天三九天把棉袄棉裤拿到室外冷冻一宿,但仍不成功。把“束手无策”这个词用到那个时候,太恰如其分了。有读者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不用煮沸的方法杀灭虱子,难道虱子有神功不怕开水煮吗?”高哇,此法甚高,但是,非常搞笑,您是一点都不知道那时候老百姓是如何穿冬装的,否则就不会问这么幼稚的问题了。

那时的人们,整个冬季就是一件棉袄棉裤,任何人没有衬衣衬裤,也没有裤衩,所以叫“光腚棉袄”、“光腚棉裤”,只要脱掉棉衣就是个光腚子。您设想,穿了整整一冬的棉衣,没有替换,不能洗涤,该是个什么样子呢?我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形容。还是用当时的老话比较合适:“都是铁打的”。棉袄棉裤的外面就不必描述了,您无论如何想像恐怕都不过分。棉衣服里子黝黑铮亮,邦邦硬,不是铁打的是什么?形容的太恰如其分了。话说回来,这种棉袄棉裤能用开水煮吗?谁家有那么大的锅呀,一家五、六口人得煮几锅呀。再说了,煮了穿什么呀,能光腚上学吗?还是能光腚出去玩?大冬天的能晒干吗?就算棉衣服煮了,棉被煮不煮啊?棉被不煮,不还是等于零吗?棉被里也是虱子呀!现在回想起来,那种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,真是无法想像。

每天早晨穿那铁打的衣服,久久不敢往裤子里伸腿。用拔凉拔凉形容,用哇凉、冰凉形容都不够份量。用冰冷刺骨是否恰当点?当年患风湿腰腿疼、风湿性心脏病的特别多,与铁打的衣服可能有关。

我记得那时候没有春秋衣服,起码我没穿过什么秋衣、秋裤、衬衣、衬裤、羊毛衫、毛衣之类的服装,也没听说过这些名称。到了清明,就是脱棉裤的季节。有句俗话说:“清明不脱裤子,死了变兔子”。脱去棉衣就是单衣,没有过渡的衣服,所以,那时候春天感冒的人特别多。奇怪的是换上单衣不久,虱子又接踵而来,年复一年,生生不息。好像是在6o年代以后,虱子大部灭绝,虽然尚未全军覆灭。人们说可能与打农药有关。现在您想找一只虱子,除非北京动物研究所有标本。

当时人们有很多虱子的俗语:虱子多了不知咬,饥荒多了不知愁;不能为虱子烧了棉袄;秃头虱子——明摆着等等。宋代邹浩诗云:衣领从教虱子缘,夜深拜得蓆儿穿……,说明从宋朝开始就有虱子了。

还有,虱子也有灵性,大病或久病之人,如果虱子往衣服外爬,将不久于人世,预示死亡来临。可能与人体气味、体温变化有关?

www.qbzww.com 全本免费小说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