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6页(第1页)

  9

  能专对。虽多,亦奚以为。”(十三)是孔子时诗三百,非经孔子删定为三百也。吴季札聘鲁观周乐,所歌十五国风皆与今诗同,非孔子删存此十五国风诗也。诗小雅,大半在宣幽之世,夷王以前寥寥无几,孔子何以删其盛而存其衰?以论孟左传载记诸书引诗,逸者不及十之一,是孔子无删诗这事明矣。孔子于正乐外,又作春秋,为晚年一大事。孟子:世衰道微,邪说暴行有作,臣弑其君者有之,子弑其父者有之。孔子惧,作春秋。春秋,天子之事也,是故孔子曰:&1dquo;知我者,其惟春秋乎。罪我者,其惟春秋乎。”又曰: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。又曰:王者之迹熄而诗亡,诗亡然后春秋作。晋之乘,楚之。杌,鲁之春秋,一也。其事则齐桓晋文,其文

  o

  则史。孔子曰:&1dquo;其义则丘穷取之矣。”史记孔子世家:鲁哀以十四年春,狩大野。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,以为不祥。仲尼视之,曰&1dquo;麟也。”取之。颜洲死,孔子曰:&1dquo;天丧予。”及西狩见麟,曰:&1dquo;吾道穷矣。”乃因史记作春秋,上至隐公,下迄哀公十四年,十二公。约其文辞而指博。故吴楚之君自称王,而春秋贬之曰&1dquo;子”。践土之会,实召周天子,而春秋讳之曰:&1dquo;天王狩于河阳。”推此类以绳当世,贬损之义,后有王者举而开之,春秋之义行,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。孔子在位,听讼文辞,有可与人共者,弗独有也。至于为春秋,则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孔子春秋绝于获麟,非感于获麟而使作春秋,是年四月,陈恒执齐君,置于舒州,六月而弑之。孔子年七十一,沐浴请讨,鲁君臣莫之应。可证当时已无复知篡弑之为非矣。是春适有西狩获麟之事,孔子感于此而辍简废业,春秋遂以是终。不惟孔子春秋不终于哀公之二十七年,即哀公十四年之夏秋冬三时,亦出后人所绩,非孔子之。至于孔子作春秋究始何

  1

  年,则无可考。诗有雅颂,实乃西周初起乃及文武成康盛时之历史,其说已详前。宣王以后,雅颂既哀,而其时则有史官,并由中央分派散居列国,故曰&1dquo;诗亡而后春秋作”。晋语,羊舌□习于春秋。楚语,申叔时论传太子云:&1dquo;教之以春秋。”墨子明鬼篇,有周、燕、宋、齐之春秋。可见春秋乃当时列国史官记载之公名,晋乘楚。杌,为其别名。左传鲁昭公二年,晋赵宣子在鲁,见易象与春秋,曰:&1dquo;周礼尽在鲁矣。”是史官与春秋在当时皆属礼。孔子作春秋,即其生平重礼的一种表现。孔子春秋因于鲁史旧文,故曰其文则史。然其内容不专着眼在鲁,而以有关当时列国共通大局为主,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。换言之,孔子春秋已非一部国别史,而实为当时天下一部通史。其史亦与当时史官旧文有不同。如贬吴楚为子,讳诸侯召天子曰&1dquo;天王狩于河阳”。于记事中寓大义,故曰&1dquo;其义则丘窃取之”。此义,当推溯及于西周盛时王室所定之礼,故曰&1dquo;春秋天子之事也”。孔子以私人著史,而自居于周王室天子之立场,故又曰&1dquo;知我者其惟春秋,罪我者亦惟春秋也。”其实孔子亦非为尊周王室,乃为遵承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之深心远意,而提示出其既仁且智之治平大道,特于春秋二百四十年之历史事实中寄托流露之而已。

  2

  孔子之著史作春秋,其事一本于礼。而孔子之治礼,其事亦一本于史。于张问:&1dquo;十世可知也?”子曰:&1dquo;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”(二)古人以父子相禅三十年为一世。十世当得三百年,百世当得三千年。孔子心中,未尝认有百世一统相传之天子与王室,特认有百世一统相传之礼。礼有常,亦有变。必前有所因,是其常。所因必有损益,是其变。孟子:子贡曰:&1dquo;见其礼而知其知,闻其乐而知其德。由百世之后,等百世之王,莫之能违也。自生民以来,未有夫子也。”孔子即观于其世王者所定之礼乐,即知其王之政与德。居百世之后,观百世之上,为之次弟差等,而无有违失。能前观百世,斯亦能后观百世。观其礼,而知其世。

  3

  子曰:&1dquo;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。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足,则吾能徵之矣。”(三)孔子所言礼,包括全人生。其言史,亦包括全人生。故其言礼即犹言史,言史亦犹言礼。夏殷两代史迹多湮,典籍沦亡,贤者凋零,若已无可详考。而孔子犹能言之者,周代之礼,即上因于夏殷,孔子凭当身之见闻,好古敏求。本于人道之会通而溯其损益之由来。历史演变之全进程,可以心知其意,而欲语之人人,则终有无徵不信之憾也。子曰:&1dquo;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”(三)孔子虽好古敏求,能言夏殷之礼,然折衷而言,主从周代。盖历史演进,礼乐日备,文物日富,故孔子美之也。子曰:&1dquo;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!”(七)孔子志欲行道于天下,古人中最所心仪向往者为

  4

  周公。故每于梦寐中见之。及其老,知行道天下之事不可得,无是心,乃亦无是梦矣。叹已之衰,而叹世之心则更切。然孔子曰:&1dquo;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。”(十七)则孔子若得志行道,其于周公之礼乐,亦必有所损益可知。其修春秋,亦即平日梦见周公之意。托于此二百四十二年史事,正名号,定是非,使人想见周公以礼治天下之宏规。此后汉儒尊孔子为素王,称其为汉制法,则知孔子之言礼,与其言史精神一贯,义无二致也。无历世不变之史,斯亦无历世不变之礼。子曰:&1dquo;麻冕,礼也。今也纯,俭,吾从众。拜下,礼也,今拜乎上,泰也。虽违众,吾从下。”(九)此孔子言礼主变通,不主拘守之一例。林放问礼之本,子曰:&1dquo;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宁俭。丧,与其易也宁戚。”(三)知礼之本,斯知礼之变。子曰:&1dquo;人而不仁如礼何,人而不仁如乐何。”

www.qbzww.com 全本免费小说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